青皮和陈皮有什么区别
青皮:为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。一般在 5-6 月收集自落的幼果,晒干,称为 “个青皮”;7-8 月采收未成熟的果实,在果皮上纵剖成四瓣至基部,除尽瓤瓣,晒干,习称 “四花青皮”。
陈皮:为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。多在 10-12 月果实成熟时采收,剥取果皮,晒干或低温干燥。
外观青皮:个青皮呈类球形,直径 0.5-2cm。表面灰绿色或黑绿色,微粗糙,有细密凹下的油点,顶端有稍突起的柱基,基部有圆形果梗痕。四花青皮外表面灰绿色或黑绿色,密生多数油室,内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,粗糙,附黄白色或黄棕色小筋络。
陈皮:常剥成数瓣,基部相连,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,厚 1-4mm。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,有细皱纹和凹下的点状油室;内表面浅黄白色,粗糙,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。
性味青皮:味苦、辛,性温。
陈皮:味辛、苦,性温,但相比青皮,其温性较为平和。
功效青皮:以疏肝破气、消积化滞为主。偏于疏肝胆、破气滞,常用于肝气郁结之重证,如胸胁胀痛、乳房胀痛、疝气疼痛等,以及食积气滞导致的脘腹胀痛等。
陈皮:主要功效为理气健脾、燥湿化痰。侧重于调理脾胃气滞,对脾胃虚弱、湿邪困脾所致的脘腹胀满、食欲不振、恶心呕吐、咳嗽痰多等有较好疗效。
用法用量青皮:内服一般煎汤,用量为 3-10 克;入丸、散时酌减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。
陈皮:内服煎汤常用量为 3-10 克;也可入丸、散。作食疗时,用量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,如在煲汤、泡茶中可放 3-5 克。
适用人群青皮:适用于肝郁气滞、食积较重,体质较为壮实者。但气虚、阴虚者及孕妇一般不宜大量使用。
陈皮:适用人群范围较广,尤其适合脾胃虚弱、痰湿较盛者。一般人群在出现脾胃气滞、咳嗽有痰等情况时,都可适当使用,通常没有严格的禁忌,但内有实热、舌赤少津者应慎用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